乙巳 • 二月三十 《海门雨中望海》

今日诗画梦境----AI笔墨携诗情,倾绘千年风韵
image
海门雨中望海
颜肇维
海势如涌碧,天地旋不流。
冒雨登海门,但见白气浮。
远望天如坼,苍苍别一州。
疑堕烟雾中,卑云脚下稠。
昨日郡城出,鸣榔半夜至。
谁识百川长,三江汇于是。
设险备倭人,百里门庭地。
在昔嘉靖时,番舶事初乖。
波臣蓄逆谋,沧溟变尘埃。
元戎出山左,时推张韩才。
一战浙水殷,风吹画角哀。
地是蜃蛤居,宰今颜氏子。
栅浦与桃渚,生男多在水。
走利最轻捷,性命啼涔里。
麦秀苗蕲蕲,养生惟鱼盐。
南通闽与粤,粳米转云帆。
大牙旧相制,分隶事诚难。
有兵可以守,有田可以屯。
其顽亦易化,诗书渐相循。
其居亦易定,官吏如至亲。
腹里不容枭,环海尽王臣。
后来官兹土,尚三复兹言。
君不见临海之山高崒嵂,扶桑之国鲛人室。
长风万里来,炎天上赤日。
噫嘘兮,海上阴晴不可必。

  这首诗的内容比较丰富,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地方风土以及历史事件的咏怀之作。整首诗包罗万象,既有对海门(位于现今浙江临海地区一带)的壮丽景色的刻画,也有对古代军事防备、历史人物和地方人文经济的描写。以下将逐步详解这首诗:

  —

一、描写登海门壮丽的自然景色   诗的开篇几句,诗人以大笔铺陈大海的壮阔,给人以震撼的视觉冲击:

  “海势如涌碧,天地旋不流。冒雨登海门,但见白气浮。”

  - 大海如碧波涌动,但它却显得无穷无尽,天和地虽显旋转般汹涌,但始终不流动。   - 诗人冒雨登海门,远望之间,只见一片白茫茫的水气氤氲。这体现了海洋浩瀚广阔、迷离壮美的景象。

  “远望天如坼,苍苍别一州。疑堕烟雾中,卑云脚下稠。”

  - 远方天空仿佛裂开般宽阔,水天相接之处仿佛是另一片天地,隐隐透出新的境地。   - 诗人觉得自己置身于烟雾之中,云雾低垂,仿佛就在脚下堆积。这里的描写突出了海门地势的高耸,云海与海水之间的壮观体验。

  —

二、叙述海门的地理、历史和军事意义   接下来,诗人从一夜舟行写起,引入海门的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

  “昨日郡城出,鸣榔半夜至。谁识百川长,三江汇于是。”

  - 诗人从郡城(可能是指台州府)出发,乘舟至海门。舟行半夜,“鸣榔”指桨声,暗示夜航的劳碌。   - 接着,诗人感叹:谁了解百川的源流?海门正是三江(钱塘江、甬江、椒江)的交汇点。这里点出了海门的地理重要性,是百流汇集、舟船往来的枢纽。

  “设险备倭人,百里门庭地。”

  - 这里提到了海门的重要军事价值。它作为一片“百里门庭”的防线,历来是抗击倭寇的防御重地。

  “在昔嘉靖时,番舶事初乖。波臣蓄逆谋,沧溟变尘埃。”

  - 这里提到明中叶抗倭历史:“番舶事初乖”指的是倭寇入侵的历史背景。当时,东南沿海的倭寇问题严重,由于中外贸易断绝,“波臣”指倭寇,他们蓄意叛乱,使得大海动荡犹如尘埃飞扬。

  —

三、讴歌历史上的胜利与将领   接着,诗人提到经过英勇抗击后明军取得了胜利:

  “元戎出山左,时推张韩才。一战浙水殷,风吹画角哀。”

  - 明军派遣大将出兵,“元戎”是指统率全军的将领,据历史背景可以推知是张经、韩邦奇等抗倭名将。   - “一战浙水殷”通过一场激战描写了浙东水域的激烈战斗。“殷”指血流成河,画面悲壮。“风吹画角哀”象征战争中哀婉的军号声,凸显了战争的壮烈与胜利的艰难。

  —

四、描写海门之地的特色与民生   这一部分转向了对海门地方特色风情的描写:

  “地是蜃蛤居,宰今颜氏子。栅浦与桃渚,生男多在水。”

  - 这里“蜃蛤居”暗指海门一带特有的海洋生物,也是对当地土地性质的描述。   - 诗人称赞海门当时的治理官吏“颜氏子”是一位贤能的官员,治理有方。   - “栅浦与桃渚”是海门附近的两个地名,诗人提到当地乡民男丁多从事水上谋生,一方面暗示了渔业发达,另一方面也描写了百姓生活的艰辛。

  “走利最轻捷,性命啼涔里。”

  - 描述渔民以舟船为谋生工具,“轻捷”暗示渔民船技灵活,但既要追逐利益,也把生命暴露在海难危险之中。

  —

五、总结海门的资源和潜力   诗人接着描写了海门的经济生活:

  “麦秀苗蕲蕲,养生惟鱼盐。南通闽与粤,粳米转云帆。”

  - 这里描绘当地农业、渔业、盐业等资源的丰富,并提到海门是南通福建和广东的重要枢纽,粮食通过航船转运至此。

  “大牙旧相制,分隶事诚难。有兵可以守,有田可以屯。”

  - “大牙”指旧时负责管理地方事务的官员,这里提到地方治理的困难,以及兼顾军事和农业的重要性,尤其是屯田经济对防务的支撑作用。

  —

六、教化民风与治理经验   诗人提出治理策略,并对地方前景寄予厚望:

  “其顽亦易化,诗书渐相循。其居亦易定,官吏如至亲。”

  - 宣传通过诗书教化百姓可以改变乡民粗野的品性,而官吏若视民如亲,必能赢得民心。

  “腹里不容枭,环海尽王臣。后来官兹土,尚三复兹言。”

  - 海门地势险要,却也需注意不容匪患滋生,百姓更需要有德有能的官员治理。诗人希望后来人能谨记这番深意。

  —

七、结尾:感叹自然无常   诗尾再次转向自然景象,以描写惊叹结尾:

  “君不见临海之山高崒嵂,扶桑之国鲛人室。”

  - 这里诗人提到高耸陡峭的临海山脉,以及传说中扶桑国(古代人传说中的东方极远之地)的鲛人(海洋中的鱼人居所)。通过这些神话的意象描写,表现出了海门所蕴含的奇绝和神秘魅力。

  “长风万里来,炎天上赤日。噫嘘兮,海上阴晴不可必。”

  - 结尾描写海天壮阔,感叹海上的天气反复无常、令人难以预测,进一步深化了海洋景色的变幻莫测。

  —

总结   整首诗内容深刻、描写生动,既有壮丽的自然景色,也有深刻的人文与历史意蕴,通过写景、叙事、议论结合,层层递进。诗人不仅写出了海门的自然天险,还展现了它的历史、军事、经济和人文特色,既有对战争艰难与胜利的感叹,也有对地方治理的深思,最后升华到对自然变幻的哲思,充满气魄,是一首兼具文史哲意境的经典诗篇。

下面请看各个AI对这首诗的理解: From — flux flux

From — imagen-3 imagen-3

From — recraft recraft recraft

From — flux-pro flux-pro

From — sd3.5 sd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