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 • 二月廿三 《买陂塘 癸丑二月自全椒移家寄居秦淮水亭诸君子高宴各赋看新张二截见赠余既依韵和之复为诗馀二阕以志感焉 其二》

这是一首描写古代历史沧桑与个人情感的诗作,从语言来看可能是一首词,内容情感丰富,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对繁华易逝的叹息,同时也隐藏着对现实生活困顿的自嘲,以及最后的豁达隐逸的情怀。以下将详细分析和解释这首作品的内容与主题。
—
前阙开篇:历史与兴亡的感叹
石头城、寒潮来去,壮怀何处淘洗。 - “石头城”:指南京(古金陵),取其古名“石头城”。这座城以其厚重的历史闻名,是历代都城,见证了无数王朝的兴衰与更替。 - “寒潮来去”:流逝的时间与季节,象征了历史的循环往复,寒潮既是自然现象的写照,也隐喻了世事变迁的无情。 - “壮怀何处淘洗”:一个设问句,作者慨叹历史的变幻无常,个人壮志豪情无处寄托,在此茫茫兴亡中无从安置。
酒旗摇飏神鸦散,休问猘儿狮子。 - “酒旗摇飏”:描写酒旗迎风招展的市井景象,但在繁华的街市中,神鸦逐散,一切都显得短暂且虚幻。 - “猘儿狮子”:这里比喻狂妄而强盛的生命力(可能隐指国势或英雄)。作者却说“休问”,表示不愿再细问过去的强盛与勇猛,因为转瞬成空。
南北史。有几许、兴亡转眼成虚垒。 - “南北史”:指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其鼎革频繁,战争和政权更迭带来了深刻的兴亡之叹。 - “几许”:表示数量之繁多。 - “虚垒”:原作为遗留下来的废墟或空城,象征着昔日的繁华和权势最终不过是徒然的遗迹。
这一部分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慨叹,壮志雄心因为人世变迁而终归无奈,自己只能凭吊废墟而叹息。
—
下阙转折:繁华与隐逸的选择
三山二水。想阅武堂前,临春阁畔,自古占佳丽。 - “三山二水”:这是南京的山水地貌,三山指钟山、清凉山、栖霞山,二水指长江和秦淮河。 - “阅武堂前,临春阁畔”:阅武堂与临春阁均是历史古迹,这些地方曾经的繁华,见证了贵族、权臣的辉煌。如今昔人已逝,繁华不再,只有遗迹犹存。 - “自古占佳丽”:历代文人墨客以南京为题材,赋予它美丽、繁华的意象。
这几句中体现了人们对南京的向往,同时也包含在美好事物的背后,对其无常的叹息。
人间世,只有繁华易委。关情固自难已。 - “人间世”:意味着红尘俗世。 - “繁华易委”:繁华是短暂的,易于消散。 - “关情固自难已”:尽管如此,作者仍难以割舍对生活与美好事物的情感,既怀抱感慨又难以释怀。
偶然买宅秦淮岸,殊觉胜于乡里。 - “买宅秦淮岸”:秦淮河为南京的著名风景,历来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作者虽然慨叹无常,但决定以此地安置自己的心灵。 - “胜于乡里”:乡里指作者的故乡,而选择秦淮额意味着他更倾心于此地的繁华和文化氛围。
—
尾声:困境中的自嘲与隐逸的求解
饥欲死。也不管、干时似淅矛头米。 - “饥欲死”:透露出现实的生活窘迫,显然作者并非生活在富裕安逸的环境中,这里兼具自嘲与无奈。 - “干时似淅矛头米”:形容当时粮食匮乏,淅即筛米,意思是谈论实际困窘的窘境。真实的生活饱受艰辛,正是对无常的生活写实。
身将隐矣。召阮籍嵇康,披襟箕踞,把酒共沈醉。 - “身将隐矣”:表现出决心隐退的态度。 - “召阮籍嵇康”:阮籍和嵇康是竹林七贤中的代表,他们避世而隐逸。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的志趣和知音。 - “披襟箕踞”:形容随意闲适的姿态,外袍敞开,腰身放松。 - “把酒共沈醉”:隐逸之时,唯有美酒与知己相伴,浇愁销忧。
这一部分中呈现了生活困顿与精神归宿的交融,先是对现实的自嘲,再到心态的豁达,将隐逸精神作为解脱的方式。
—
总结与主题阐释 这首词的主题围绕着历史兴亡的感慨、个人处境的困顿以及最终选择隐逸的精神求解。它以南京的历史遗迹为背景,探讨人世的无常与个人的归宿,既有繁华的追忆,也有穷困的描写,更有最后隐逸生活的洒脱。全篇在情感上层层递进,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
下面请看各个AI对这首诗的理解:
From — flux
From — dalle3
From — flux-pro
From — recraft
From — sd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