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 • 二月初六 《赠昙秀》

今日诗画梦境----AI笔墨携诗情,倾绘千年风韵
image
赠昙秀
苏轼
白云出山初无心,栖乌何必恋旧林。
道人偶爱山水故,纵步不知湖岭深。
空岩已礼百千相,曹溪更欲瞻遗像。
要知水味孰冷煖,始信梦时非幻妄。
袖中忽出贝叶书,中有璧月缀星珠。
人间胜绝略已遍,匡庐南岭并西湖。
西湖北望三千里,大堤冉冉横秋水。
诵师佳句说南屏,瘴云应逐秋风靡。
胡为只作十日欢,杖策复寻归路难。
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子何时丹。

  这首诗内涵丰富,层次分明,描写了诗人游历山水、拜访高僧、感悟生活与道理的一段旅程。全诗语言优美,与自然山水的描绘相得益彰,同时融入佛理思考与对人生的感叹。下面逐句详解:

  —

白云出山初无心,栖乌何必恋旧林。   诗的开头自然清新,以白云和栖乌作比喻。白云从山间升起,飘然无心,无所牵挂;栖息在树上的鸟儿也无需留恋旧林。这里既是对自然意象的描绘,也蕴含着一种佛家“无住”的思想:人不应执念于过去,应如白云一般随性自得。

  —

道人偶爱山水故,纵步不知湖岭深。   “道人”可能指作者,也可能泛指隐逸高人或出家修行者。诗中的“道人”因喜爱山水之美而随性游历,不知不觉中深入湖泊山岭。这既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也隐喻了对人生和真理的追寻,往往不知不觉地陷入更深的悟道之境。

  —

空岩已礼百千相,曹溪更欲瞻遗像。   此句转入佛教意境。诗人行礼于空山岩石间,观礼了百千佛相(佛教雕像或神圣形象),而后继续向曹溪瞻仰六祖慧能的遗像。曹溪即广东韶关南华寺六祖的道场,体现出诗人或道人对佛教的敬仰、求道的虔诚,以及对禅宗祖庭的向往和追随。

  —

要知水味孰冷煖,始信梦时非幻妄。   这里从品水的冷暖入手,转而入哲理性的思考。只有亲口尝过水的冷暖,才能真正体会冷暖的差异,并由此得出自己的感悟。同样的,只有经历和实践后,才能相信自己的体验,并不将它视为“梦中幻妄”。这是强调实践与体悟的重要性,也是对“知行合一”的认为。

  —

袖中忽出贝叶书,中有璧月缀星珠。   “贝叶书”原指印度佛教经典的载体,这里暗指珍贵的佛教经典或道理。而“璧月缀星珠”则形容其中记录的佛理像明月和星辰一样璀璨耀眼。诗人偶然获得了这一经典,对其中智慧和启示充满敬重,这既是佛理的无价之宝,也是人生智慧的闪光点。

  —

人间胜绝略已遍,匡庐南岭并西湖。   诗人回顾自己游历的地方,匡庐(庐山)、南岭、西湖等名胜佳地都已一一涉足。这里展现的不仅是地理范围的广阔,更是对自然风光和人文胜迹的欣赏与陶醉,同时也表明诗人求道的旅程已经走过大半。

  —

西湖北望三千里,大堤冉冉横秋水。   诗人从远方遥望西湖,勾勒出了西湖大堤在秋水中静静延伸的美景。这里展现了对西湖风物的怀念,也体现了诗人站在不同视角下的悠然心境,以及思乡之情的萌动。

  —

诵师佳句说南屏,瘴云应逐秋风靡。   诗人提到自己吟诵某位高僧或大师的诗句,诗中提到西湖南屏山的景致。然而,此时瘴气(南方特有的潮湿瘴雾)在秋风中消散,仿佛提醒诗人游览的时光渐行渐远,外界的自然环境已悄然变化。这隐含着对诗意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

胡为只作十日欢,杖策复寻归路难。   诗人感慨为何自己的山水之游只能有短短十日欢愉。即便十日之乐意犹未尽,却已不得不杖策(拄着拐杖)继续踏上归途,并为归路的艰难而忧虑。此处既有对现实局限的无奈,也有对山水美景和自由闲适生活的留恋。

  —

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子何时丹。   诗人提到自己可能曾以山中恰逢的野味(笋蕨)招待高僧到访,但这些随意的食物在他看来并不足挂齿。而诗人怅然遥望荔枝,期待它们成熟鲜红。荔枝是南方佳果,成熟在夏季,这里的“何时丹”,一方面写出了季节的转换;另一方面也隐喻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期盼,以及对于远方归属感的情感投射。

  —

总结:   全诗融合了自然景色、佛理思考与人生感悟,既有游客风情的描写,又有内心深处的哲理探询。诗中以自然意象为托,白云、栖乌、水味、大堤等景物描写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自在修悟、热爱山水之情,以及对生命深刻的领悟。

下面请看各个AI对这首诗的理解: From — flux flux

From — dalle3 dalle3

From — sd3.5 sd3.5

From — shengshu shengshu shengshu shengshu sheng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