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 • 正月廿九 《督府杨侯锐见访》

今日诗画梦境----AI笔墨携诗情,倾绘千年风韵
image
督府杨侯锐见访
邵宝
督府新衔旧总戎,独将一郡障江东。
图南预誓三年日,逐北兼乘两夜风。
何处解扬能致命,向来余阙未成功。
千秋谁秉昌黎笔,闻道平淮论已公。

  这是一首深刻且具有抒怀意味的律诗。让我们逐句拆解并深入解读其内容。

  —

全诗释义:   #### 首联
  督府新衔旧总戎,独将一郡障江东。   - 督府新衔旧总戎:诗中描写了诗人的特殊身份。“督府”是指府衙或督师职位,“新衔”指新的任命或头衔,而“旧总戎”可以理解为诗人有统领军务的老资历。言外之意表达出诗人虽被新任命,但肩负的是一贯以来的重要职责。   - 独将一郡障江东:他独自统辖一个郡县,以“障江东”的方式保卫地方不受侵害。“江东”不仅代表地理方位,也蕴含历史的重镇守卫之义。

  **释意:**作者身为朝廷重臣,肩负着旧有和新任的职责,以一郡之力守护国家的东部边疆。

  —

颔联
  图南预誓三年日,逐北兼乘两夜风。   - 图南预誓三年日:“图南”是指胸怀鸿鹄之志(典出《庄子·逍遥游》),此处比喻本人的志向远大;“预誓三年”表明作者早已在日积月累中为这项事业付出了三年的努力和辛劳。   - 逐北兼乘两夜风:“逐北”是行军作战中的用语,指追击北方的敌军;“兼乘两夜风”形容出征时趁迅疾的夜风追杀敌人。可见诗人期望大展宏图,擒获敌人的气概。

  **释意:**诗人回忆并表明自己,早已定下宏伟志向并付诸行动,希望成就战争中的辉煌战绩。

  —

颈联
  何处解扬能致命,向来余阙未成功。   - 何处解扬能致命:“解扬”是东汉时的著名忠臣,他能够舍命表忠,排解危难。诗人自问:“今天我何处能够像解扬那样舍生取义,拯救局势?”   - 向来余阙未成功:“余阙”意为尚未完成的事业;“成功”是指取得完全的胜利。诗人感叹自己的功业尚未圆满,壮志未酬。

  **释意:**表达诗人内心的慨叹,对于自己壮志未酬、事业未成既忧虑又自责。

  —

尾联
  千秋谁秉昌黎笔,闻道平淮论已公。   - 千秋谁秉昌黎笔:“昌黎笔”是指唐代文学家韩愈。他在散文中以针砭时弊、为国为民著称。诗人这里借韩愈来讽喻——是否能有后人公正评价自己的功过?   - 闻道平淮论已公:“平淮”意指古代对淮河流域的平乱之策;“论已公”表明平叛的功劳是否能得到公正评判。诗人暗示,他自己的历史功绩,期盼后人秉笔直书。

  **释意:**诗人虽无遗憾其历史贡献,但也渴望后世能公道地评价其功劳。

  —

主旨思想:   全诗表达了诗人作为一位肩负重任的大臣,在保卫国家、抒发胸臆时的复杂情感:   1. 首先,他有对自己所承担责任的明确认知(首联),充满了建功立业的志向(颔联)。   2. 但同时,他深感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无力与感慨(颈联)。   3. 最后,他表明自己的功绩需要后世的合理平定,展现出超越名利的胸怀(尾联)。

  —

艺术分析:   1. 用典:诗中多次使用典故,例如“图南”(《庄子》)、“解扬”(东汉忠臣)和“昌黎笔”(唐代韩愈);这一方面增添了作品的厚重感,同时也显现出诗人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思考。   2. 对仗工稳:颔联典型的“工对”,用典与作战谋略结合,展现内容丰富;颈联情感抒发对仗整齐,增强了诗句节奏感。   3. 抒情与议论结合:全诗通过叙述、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既展现了诗人对自身功劳的思考,也显示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

  —

总结:   这首诗是诗人对自己仕途责任以及历史评价的反思,既有豪情壮志,也有未尽遗憾,情感层次丰富,具有较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下面请看各个AI对这首诗的理解: From — dalle3 dalle3

From — shengshu shengshu shengshu shengshu sheng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