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 • 正月廿四 《涪江夜雨》

今日诗画梦境----AI笔墨携诗情,倾绘千年风韵
image
涪江夜雨
张鹏翮
多雨涪江夜,衔哀旅泊时。
老莱犹有彩,温峤已无裾。
水气侵床冷,乡心入梦迟。
凄凄悲岁晚,忍读蓼莪诗。

  这首五言诗描写了诗人旅居涪江(四川涪江一带)时的孤寂、哀愁和悲凉的心情,通过描绘自然环境、历史典故和自身感受,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岁月无情的感慨。以下是逐句详细解析:

  —

多雨涪江夜,衔哀旅泊时。

  开篇两句点明时间、地点和情感背景:这是一个连绵阴雨的涪江夜晚,诗人寄居旅途,带着哀伤之情停泊于此。

  - “多雨涪江夜”:描绘出涪江夜晚的景象,下着连绵秋雨,营造清冷凄凉的氛围。雨夜本身就容易唤醒人的感伤,再结合“涪江”遥远的地名,更突显旅居异乡的孤独。   - “衔哀旅泊时”:用“衔哀”来突显哀伤的情绪,突出旅途中的滞留让诗人感到倍加落寞。“旅泊”暗指异乡漂泊的无奈心境。

  这两句总体来看具有沉郁的格调,奠定了全篇感情的基调:伤感、哀叹。

  —

老莱犹有彩,温峤已无裾。

  这里两句借用典故表达对时光流逝和亲情衰退的慨叹。

  - “老莱犹有彩”:典出“老莱娱亲”的故事。汉代老莱子七十多岁时,仍穿着彩衣逗父母开心,表现孝道。这句用来感叹古人尽孝的事迹,衬托诗人自己孝亲无法得偿的哀痛。   - “温峤已无裾”:指东晋人温峤的一则典故。温峤担忧其母将亡,不断在母亲病床前服侍,常常跪地导致衣服下摆磨损。这句感叹“温峤尽孝的深情”已成过去,暗示现实中孝心可能难以付诸行动。

  两句对比鲜明:一者是“孝亲尚在”的希望,一者是“人事消亡”的无奈,显示出诗人复杂的情感与时代的沧桑感。

  —

水气侵床冷,乡心入梦迟。

  这两句描写环境的阴冷与内心的孤寂,用自然环境和心理状态相互呼应。

  - “水气侵床冷”:涪江的水汽弥漫,侵入屋内,连床铺都变得湿冷。这里不仅写出了寒冷的气候,也侧面显现出流落异乡的不适感。   - “乡心入梦迟”:乡愁浓烈,思乡之情却始终难以在梦里化解。这句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及亲人的深切思念,却因为身处异乡连梦境都无法寄托思念,越发显得孤单凄凉。

  这里环境描写和心理刻画交融,营造一种身心俱冷的悲凉氛围。

  —

凄凄悲岁晚,忍读蓼莪诗。

  尾联总结情感,点明主题:诗人感慨岁月流逝的悲凉,以及对亲情孝道的思考。

  - “凄凄悲岁晚”:直抒胸臆,感叹晚年的悲凉时光。这里“岁晚”,既指年岁渐老,也是对人生深秋阶段的形象比喻,表达人事无常的无奈。   - “忍读蓼莪诗”:出自《诗经·蓼莪篇》,“蓼莪”是周颂中感恩父母且悲悼亲亡的诗篇,读来令人哀伤。“忍读”二字表明诗人不忍心细读蓼莪诗,害怕触景生情、加深自己的悲伤。

  尾联将诗主题升华,诗人因为孝亲无可凭寄的痛楚,不忍读“蓼莪”这样充满孝思的篇章,进一步表明他对亲人的思念和对自己无能为力的痛惜。

  —

主旨与情感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旅泊的孤寂,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以及岁月流逝带来的无奈悲哀。诗歌语言典雅,情感深沉,通过自然环境、古人典故和自身境遇的结合,营造了一种冷清、伤感的氛围,同时表现出对亲情孝道的重视。

下面请看各个AI对这首诗的理解: From — sd3.5 sd3.5

From — dalle3 dalle3 dalle3

From — shengshu shengshu shengshu shengshu sheng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