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 • 六月初八 《哭陈仪翔年兄十二首 其十一》

今日诗画梦境----AI笔墨携诗情,倾绘千年风韵
哭陈仪翔年兄十二首 其十一
邓云霄
步出溪桥叹逝川,春风谁忍听啼鹃?庄生有梦曾为蝶,屈子多才莫问天。
马鬣未须论宿草,牛眠何处卜新阡?荒郊漠漠鸰原远,泪尽平芜一片烟。

  这是一首描写忧思与哀愁的诗,其主题带有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对亡者的追忆以及对人世无常的叹息。我们可以逐句逐句进行分析。

  —

开篇两句:   步出溪桥叹逝川,春风谁忍听啼鹃?

这两句描写人物行至溪桥,望着川流不息的流水(“逝川”),感叹时光的流逝。逝川在古代诗中常用以象征岁月不返。这里表达了对时光不可逆转的惋惜与沉思。

  随后提到“春风”和“啼鹃”,春风是万物生长、自然生命力的象征,但“啼鹃”(杜鹃鸟)在古诗中往往与哀伤联系在一起,特别是“杜宇化鹃”的典故(蜀帝杜宇亡国化鹃鸟,悲鸣哀叹)。诗人借听闻杜鹃鸟的哀鸣,言语中透出一种伤感和悲悼。春风虽美,却难以解开心中的忧愁。

  —

次两句:   庄生有梦曾为蝶,屈子多才莫问天。

  这里引入两个典故,表达对人生无常和才子命运的感叹。

  - “庄生有梦曾为蝶”:庄子《齐物论》中的典故,说庄子梦见自己变为蝴蝶,醒后分不清是庄子梦为蝶还是蝶梦为庄子。此处运用该典故,表达对生命与现实的朦胧理解,以及对虚幻与永恒的追问。

  - “屈子多才莫问天”:屈原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才子,他忧国忧民、才华横溢,但因怀才不遇而投江殉国(问天即表现他对苍天的拷问)。此处怀念屈原,不仅赞美他的才华,更表达生命中遭遇苦难与不幸的无助感。

  这两句结合,借古人之例表达对生命的无奈,以及对所有才情却无法抗衡命运的悲叹。

  —

第三联:   马鬣未须论宿草,牛眠何处卜新阡?

  这两句转入对坟墓与亡者的描写,疑似哀悼某位逝者。

  - “马鬣未须论宿草”:马鬣(即马的鬃毛,用以标记坟墓的小丘)和宿草(坟上的枯草)都常用来象征墓地的荒凉与久远。诗人说不必去讨论坟上的枯草,这既表达了时间的矛盾性(逝者可能还没有离世太久,过早谈论“久远”不合时宜),也折射出作者对亡者难以释怀的哀思。

  - “牛眠何处卜新阡”:牛眠亦指墓地。诗人询问亡者以后长眠的地方何在(卜新阡即新建墓葬)。这里的语气充满怅然和迷惘,意味着对亡者的去处和归宿的不忍面对。

  总的来说,这两句通过对于坟墓和埋葬的隐喻,进一步渲染了思念与悲伤的氛围。

  —

尾联:   荒郊漠漠鸰原远,泪尽平芜一片烟。

  这两句描绘了荒原的景象以及诗人内心的绝望之情。

  - “荒郊漠漠鸰原远”:以荒凉的郊野为背景,鸰原(原野广阔)一望无际,天地之间一片苍茫寂寥,“漠漠”则不仅描写环境的空寂,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伤痛与悲凉。

  - “泪尽平芜一片烟”:诗人的悲伤已经到了极限,泪水流尽,只能凝望眼前的“平芜”(无边的草地),在天与地之间漂浮着一缕缭绕的青烟。这“一片烟”,既是现实场景的描写(或许是祭奠用的香火烟气),也是对亡者魂魄的寄托,进一步渲染出悲怆凄凉的氛围。

  —

全诗总结:

  这首诗通篇以哀思为基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亲友离世的无限感慨。诗中借典故(庄周梦蝶、屈原问天)增强哲理思考;借自然描写(荒郊、烟草)渲染哀伤氛围。同时,诗句对仗工整,情感真挚,结构层层递进,递交出一幅情深意切的哀悼画卷。

下面请看各个AI对这首诗的理解: